接触窗(contact window)由两部分构成,一部分是作黏合层的 Ti/TiN(glue layer),另一部分是接触孔的填充物钨栓(W plug)。主要目标是在不出现填洞问题的前提下,RC尽可能低。本节介绍业界在提高填洞能力和降低RC方面的历史、现状和未来的发展。针对 glue layer,主要介绍提高台阶覆盖率(step coverage),侧重机台(tool)在硬件(hardware)的演变对 step coverage 的影响,同时介绍在不同的世代(generation)对 contact 环节(loop)的要求以及在工艺整合上的调整。对于W,除了介绍填洞方面所做的努力,还会介绍在工艺方面所做的工作,以减少形核层(nucleation layer)厚度和增大体层(bulk layer)W 晶粒大小为主。
Glue layer 是黏合层,增加 W 与基体(substrate)材料—主要是氧化硅(SiO2)的结合力。glue layer又分为 Ti和 TiN 两层。其中 Ti起到黏合作用,同时也有一定的清洁(gettering)作用,在高温下能与SiO2反应,生成含Ti的硅氧化物降低阻值。只有Ti不行,因为在沉积 W时,是CVD制程,会用到WF6。WF6有很强的氧化性,会与Ti反应,生成一种称为火山口(volcano)的缺陷,造成整个 contact 与 substrate 的剥离(peeling),需要有一层隔离层。TiN 就起到阻挡层的作用,它能阻止WF6和Ti的扩散与接触,从而避免了volcano的形成。只有TiN 也不行,因为 TiN 的应力非常大,容易从 substrate 上剥离,需要Ti 作为缓和层(buffer layer)来提高接合力。
为了保证 Ti/TiN 起到黏合和阻挡作用,需要一定的厚度,特别是在侧壁(sidewall)。但是 glue layer 太厚,会有两个问题。一是 glue layer 远比W高,在有限的 contact 空间,glue layer 占的比例越大的话,RC 就会越大。另一方面,glue layer 越厚的话,越容易在contact 顶部形成 overhang,给随后的W CVD 制程带来困难。Overhang 严重时,W 在contact 低部还未填充完全情况下,顶部已封口,在contact 中央形成缝隙(seam)。如果seam 的位置处于 W CMP 拋磨区,CMP磨到 Seam 时,在 contact 顶部形成开口。Seam 的存在不仅增加了 RC,而且会影响到随后的金属互联-铜的电镀(ECP)以及器件的抗电迁移能力。
对于 W CVD,也存在因填洞引起的seam问题。在W 沉积过程中,由于W CVD 是接近扩散控制的反应,contact 顶部相较底部会先接触和多接触反应气体,因此生长会比底部要快,而且 W 的生长是由侧壁向中心方向生长,因此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反应速度的话,顶部先封口也会形成 seam,严重时形成空洞(void)。除了填洞能力外,因为W是 contact 主要填充金属,W 的另一个挑战是如何降低p以降低RC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