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VD Ti-----------纳米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张汝京等 编著

2025-08-18 08:26

为了解决 glue layer 厚度与填洞要求的矛盾,业界的主要努力集中在提高阶梯覆盖率方面,在不改变沉积厚度的前提下,尽量增加生长在侧壁的薄膜厚度。

对于Ti,一直采用PVD工艺。对于早期PVD 工艺,由于粒子(原子和离子)到wafer表面的入射没有很好的方向性。contact 顶部接触角比底部大,而且由于侧壁对底部的遮挡效应(shadow effect),顶部沉积的原子就比底部多,在 contact 顶部形成 overhang。但由于早期的 contact 特征尺寸大,overhang 不是一个问题。随着 contact 尺寸不断减小,overhang 引起的问题逐渐凸现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业界一直在改进机台,主要是提高粒子的垂直入射比例,使更多的原子或离子到达 contact 底部,从而提高 step coverage。

图6.18为机台的演变历程。最早的chamber 只有一个 DC power,对粒子的入射方向没有控制。到了第二代有两种改进。一种是在 chamber 中间加了筛子(collimator),让垂直方向入射的粒子通过,其他方向的粒子被阻挡而沉积在 collimator 上面。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沉积效率低,而且沉积在 collimator 上的薄膜容易剥离,形成微观颗粒掉在 wafer 上面,产生缺陷。另一种方法是拉长(long throw)靶材到 wafer 表面的距离,最后到达 wafer 表面的粒子都是近乎垂直入射方向的粒子。它的缺点也是沉积效率低。在这两种类型机台基础上,又分别发展了第三代。一种是 SIP(self-ionized Plasma) chamber,在long throw 的基础上,使用了非平衡的磁铁(unbalance magnetic),增强粒子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,在 pedestal上接了 RF 以产生 bias 吸引离子,顶端的 magnetic 磁力线范围在 target 附近,约束更多的离子轰击 target 产生沉积粒子。这些 Ti原子自离化(self ionized)产生Ti+,使 Ti+/Ti由一般 PVD的5%增大到 20%。离化率的提高和 RF 的偏压共同作用使 step coverage 得到明显改善。另外一种更先进的第三代 chamber 称之 IMP(ionized metal plasma) chamber。相较 SIP,IMP chamber 的中间部位加了线圈(RF coil)用以离化Ti,同时 chamber 压力也较高,使热离化率增加。IMP 的Ti+/Ti在40%~60%,比 SIP的20%大很多,所以其入射角分布是所有工艺中最集中的(见图 6.19)。一般的,SIP 用在 0.25μm 以上工艺,到了0.18μm 及以下,都使用 IMP Ti工艺,而且可以延续到 32nm。

640.png640-1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