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 plug 制程-----------纳米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张汝京等 编著

2025-08-20 08:17

w plug 现在都采用有较高填洞能力的CVD工艺,主要有两个步骤,第一步是形核(nucleation),第二步是体沉积(bulk deposition)。为了降低阻值,业界针对这两步做了大量的工作。

对于形核层,有两个主要的方向:①尽量减少形核层的厚度,因形核层的阻值较体层高,所以要在满足填洞能力的要求下尽量减少形核层的厚度。②增大形核层的晶粒度,晶粒越大,阻值越低。传统的 WCVD工艺的 nucleation 主要是SiH4和 WF6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进行混合反应,到30nm 厚时才能体沉积提供均匀的 nucleation layer,否则在体沉积时局部沉积过快,在 contact 中形成封口。

PNL(pulse nucleation layer)工艺是最早的改进工艺,主要采用了类似原子层沉积的概念,反应时先向 chamber 通入SiH4,当SiH4在基体表面平铺均匀后,再通入 WF6,形成1nm 的钨层。这样的过程重复4~5次,就可以形成非常均匀的形核层,厚度约5nm,晶粒直径约30nm。PNL 的另一个主要措施是在SiH4和 WF6反应循环之前,先通入B2H6。SiH4和 WF6反应要在TiN 的催化作用下才能进行,这样 contact 中TiN覆盖不好的部位就会形成空洞。B2H6的特性是可以在SiO2,TiN 和 Si 表面分解成B和H,然后再由B和WF6反应形成 W,避免了因 TiN填洞差引起的空洞。

在 PNL 的基础上又有两个改进工艺LRW(low resistance W)和 PNLxT。LRW 是在PNL完成后加了一步B2H6和WF6反应,主要作用是增大晶粒。PNLxT 是在 PNL 反应过程中通入H2,主要作用是用H和WF6带来的F反应,形成的HF 是气态被抽走,这样可以减少F对基体的攻击(attack),降低 volcano 产生的概率。为了进一步降低 nucleation layer 的厚度和增大 grain size,在LRW 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LRWxT 工艺,其完全用B2H6代替 SiH4,最后总的 nucleation layer 只有约 1nm,grain size 可达280nm,resistance 比 PNL可降低 40%。

对于 bulk deposition,主要的改进工艺是coolfill,顾名思义就是把反应温度降低,从而降低沉积速率以提高填洞能力,但 grain size 略有变小,使 resistance有3%的增加。

一般而言,为了降低 contact resistance,希望能使高阻的glue layer 尽量薄。但事实上,gqlue layer 的 grain size 会影响 W的 grain size,而 glue layer 的 grain size 又受 glue layer 厚度的影响,同时 glue layer 的 Ti变薄也会使 Ti gettering 作用下降,从而使整个 contact 的resistance 变大。所以在实践中,要去做试验去发现合适的 glue layer 厚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