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台积电高管警告称:中国芯 片的未来不是崛起

2025-07-14 09:53

大家好啊,我是老陈,最近台积电的前高管蒋尚义说了一句话,让整个芯片行业都炸锅了他直言不讳地警告:中国芯片的目标不是简单的崛起,而是要通吃全球市场 。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夸张,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
说到"通吃”,很多同学可能以为是要在最先进的3纳米、2纳米技术上全面超越。实际上,中国芯片企业选择了一条更聪明的路径:从成熟制程入手,用规模化优势重新定义游戏规则。当别人还在为7纳米、5纳米的技术突破拼得头破血流时,中国企业却在28纳米这个相对成熟的领域疯狂扩产。现在中芯国际每月能生产75万片成熟芯片,这个数字比台积电还要高出60%。更关键的是,这些28纳米芯片的价格已经被压到了国际均价的六折。

为什么中国企业能做到这么便宜?答案是全链路自主化。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、新凯来的沉积设备、英诺赛科的氮化镓芯片,整条产业链都在快速完善。当你不再依赖进口设备和材料时,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。这里有个特别有趣的现象。 广州南砂晶圆把碳化硅晶圆价格从1500美元砍到500美元后美国同行Wolfspeed公司的股价直接崩盘90%,最后只能挂牌卖厂求生 。这就是典型的“降维打击",我不跟你比谁的技术更先进,我跟你比谁的性价比更高。

更让人感慨的是这种“以战养战"的策略。 中国企业用28纳米芯片赚到的钱,转头就砸进7纳米、5纳米的研发中 。这就像滚雪球一样,成熟制程的利润为先进制程的突破提供源源不断

的资金支持。

就拿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家电来说,这些都是芯片消耗大户。当中国企业把质量可靠、价格便宜的芯片装进

这些产品里,再把产品卖到全世界时,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市场闭环。海外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中

国芯片的用户。

蒋尚义为什么说“通吃”?因为 当技术差距缩小到一定程度,成本优势就会成为决定性因素

。现在28纳米芯片已经能满足90%以上的应用需求,如果中国企业能把价格做到极致,其

他厂商还怎么活 ?

更可怕的是,中国企业还在向更高端进军。华为联合中芯搞出麒麟芯片量产,中科院的钽酸锂光子芯片直接绕开光刻机限制。这些技术路线的探索,可能会重新定义芯片产业的游戏规

则。

台积电现在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处境:一方面要维持技术领先地位,投入巨额研发费用;另一方面却发现自己在成熟制程市场的份额被不断蚕食,利润空间越来越小。

中国芯片产业虽然发展迅猛,但在最尖端的制程上还有差距,高端设备依然依赖进口。可正是因为有这些挑战,才让中国企业更有动力去创新。

美国推《芯片法案》想重夺优势,可中国企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节奏。当产业链本土化程度越来越高,当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,这种发展势头很难被外力打断。未来十年,全球芯片产业格局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正如蒋尚义所说,到那时候可能只剩下两类企业:"给中国供应链打工的和改行去做别的生意的。"这话虽然有些极端,但却反映了一个趋势:在全球化时代掌握了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企业,往往能够重新定义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 。